交友网站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都置顶了毒鸡汤 1 仿佛是约好了一样,儿童节前夕,国家突然给了我们这些大孩子们一个“惊喜”:三孩政策,它真的来了。 5月31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正式宣布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3个子女的政策,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。 毫不意外地,这个消息引起了舆论的轰动。 毕竟,从严格的计划生育,到开放二孩,用了几十年,但现在才过了几年,又宣布开放三孩了,说明目前生育形势严峻,亟需积极生娃,但落到个人身上,心理割裂感实在太强了。 所以,大家对三孩政策的态度普遍消极,尤其是在以年轻人为主的社交平台上。 新华社在官微发起了一项投票,结果因为数据太不好看,没多久就悄悄删除了。 这个结果,恐怕是连官方都完全没有想到的。 如果说从一胎到二胎,能给人更多的自由和选择,那么从二胎到三胎,国家催生的姿态就有点太明显,难怪年轻人不买账。 而且,对于很多家庭来说,二胎其实已经是极限,真心不想生或者生不起的家庭,无论政策如何开放,恐怕依然会无动于衷。 一味强调“生”,只会徒添年轻人的心理压力,让三姑六婆们在过年过节的时候,又多了一个唠叨的理由。 今天,就让我们好好分析一下,开放三孩政策,对我们普通人究竟有什么影响,它真的能解决当前越来越严峻的生育问题吗? 2 在讨论生育问题前,我们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:对于生儿育女这种大事,政策最多起到导向的作用,但是无法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。换句话说,生还是不生,关键还是看个人。 比方说,以前八九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,已经够严厉了吧?起码我不认为现在这个时代,能够再现那些五花八门的手段了。 结果,各位不妨想想自己或者亲戚、朋友、同学的家庭,老老实实只生一个的有多少?变着法子多生,不惜罚款、送养、失业乃至让孩子变成黑户的,又有多少? 小品“超生游击队”(估计年轻人都没看过吧...)当年能够引起共鸣,本质还是大家打心眼里不愿意少生。 所以来到现在,结果也非常明显,只要大家不愿意多生,那么口号再响亮,也难以撼动出生率越来越低的现实。 那么,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生娃?其实我们也讨论过很多次了:生存压力太大。 别的不说了,就说我们老生常谈的几座大山:住房、教育、职场压力、养老、医疗问题,谈了这么久,有哪个真正解决了? 假设现在有一个来自小城市或农村,凭借自己的努力,考上大学且顺利毕业的年轻人,TA接下来的人生轨迹,大概率就是这样的: 1.到大城市找工作,当然起点不会太高,一个月工资几千块,996或大小周,租单间,大约一半的工资用来付房租; 2.休息时间很少,一下班只想躺尸,更没时间谈恋爱,往往熬到25岁,就会被家人催婚,开始相亲车轮战; 3.除非顶住压力坚持单身,否则大概率会和经济适用男/女处对象,过段时间结婚,用6个钱包买房,要是在大城市,估计6个钱包也只付得起首付,然后夫妻俩每个月用一半收入还月供。 4.婚后柴米油盐支出陡增,夫妻都忙着工作升职,没啥兴致为爱鼓掌,还要操心4个老人的健康和养老问题,随便哪个生了大病,小家随时一夜回到解放前; 5.不是没想过要孩子,但一看学校的入学条件,以及从小学到高中的辅导班价钱,心里已经发怵,加上公司领导疯狂暗示,生娃也行,但是公司嘛,没了谁都可以哦…… 你就说,就这种生存状态,自己都活得朝不保夕毫无尊严,谁还敢生孩子?能生一胎,已经是奢望了。 所以现在的现实情况就是,愿意生二胎、三胎的人自然有,但大概率处于两极: 一是远低于平均线,没啥要求且债多不愁的群体,多生一个孩子,多拿一份补贴,别说三胎了,10胎都可以; 二是远高于平均水准的群体,普通人的那些柴米油盐,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是事,自己想生几个就生几个,比如“提前完成任务”的张艺谋夫妇。 张艺谋现任妻子昨日更新 但这类群体,满打满算又有多少呢?一个不能满足大部分普通人的政策,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? 要想解决生育率低的问题,光开放生娃根本不够,还要国家着手解决上面提到的各种现实问题。 要是配套政策不健全,恐怕只会起到反作用,生三胎的人没增加多少,连一胎都不愿生的人,反而越来越多。 3 2016年刚开放二胎的时候,的确也出现了昙花一现的“婴儿潮”,然而仅仅一年过后,出生率就回落到普通水平,到了2019年,更是跌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点。 当中的原因,个人觉得和相关配套手段没有完善有关。 毕竟生娃是人生大事,不是“多个人多双筷子”那么简单的,一旦国家的配套手段不完善,生二胎就会大大降低家庭幸福感,甚至会误伤本没有生育意愿的人。 当然,现在三胎政策才刚放开没两天,各种后果以及可能产生的配套手段,都还不明显。但是合理推断一下,至少会对普通人产生以下几点影响: 1.职场对于女性更加不友好。 有一说一,现在职场对于女性已经足够不友好的了,尤其在开放二胎之后,企业对于招聘女性员工,变得越来越苛刻,有的企业还要求女员工签一旦怀孕就辞职的保证书。现在开放三胎,恐怕会更加严峻。 企业这样做是背德又违法,没得洗,但问题在于,只要女员工生孩子的成本,一直是全部由所在公司来承担,那么减少适婚适育年龄女性的招聘,就不可避免。 2.住房和教育压力会在短时间内陡增。 比如,都生三个娃了,总要换个大点的房子吧? 所以一些三房以上的大户型,价格必然会上涨,学区房就更加不用说,相信不出两天,中介们连广告词都已经想好,在朋友圈里大肆宣传了。 有了房就必须有车,SUV恐怕会成为中产新贵,然后还有各种早教班、亲子团、网红套餐…… 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,哪怕有人并没有生三胎的打算,但需求刚好重合,就会平白增加不少成本。 那么,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炒作现象,国家有没有决心和能力控制好呢? 3.不生育或少生育的人,可能被薅羊毛。 这两年,大家都在鼓励多生,但很少留意到,那些不想生或者少生的人的意愿,同样也要得到尊重。 比如,就在二胎开放后不久,很多人朋友圈里突然出现“单身税”这个说法,虽然事后证明是谣言,但也足以证明单身人士的焦虑。 而在现实生活中,已经有很多方面,隐隐向生娃家庭倾斜,比如子女教育退税。 羊毛出在羊身上,有人能拿到退税的钱,就意味着有人变相多交钱,虽说鼓励生育无可厚非,但对于无孩人士来说,无形中,也是一种不公平。 还有各种摇号,大家都知道现在摇号有多难,新房摇号、汽车摇号,乃至上学摇号,每个都能严重影响家庭幸福感。 如果国家推进三孩政策,那么以后大概率,多孩子的家庭是会得到额外照顾的。 比如之前上海新房摇号意见征集中,就有不少网友提出希望给二胎家庭加分。 那么是否就意味着,没有孩子或少孩子的家庭,就变相“低人一等”呢? 更不要提由此带来的舆论问题了,我看到一个十分奇葩的新闻,某知名老板发文提建议,说解决生育问题,就要年轻人生育两个孩子之后,才有权使用避孕产品。 我很清楚生育率低会带来的严重后果,也明白促进生育的正当性,但也希望整个社会都要明白到,人不是工具,在讨论生不生、生几个的问题前,先要尊重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和选择。 如果国家不能在配套措施中,解决公平和尊重的问题,恐怕只会引起年轻人的反感,从而对生娃有了更重的心理阴影,进一步滑向低欲望、少子化的边缘。 所以说,要令人主动、舒心地生娃,国家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了,住房、教育、医疗等硬性的大山要解决,职场歧视、资本炒作、社会公平等隐性的问题也要解决。 在短期内,我真的不看好。 但起码,要是能现在开始行动起来,出生率的滑坡就还有缓和的可能,否则,只能听天由命了。毕竟,很多东西,不是一句口号就能解决的。 4 当然了,说了这么多,也不是说未来就一定悲观。比如说,上文提到的新华社那个夸张的投票数据,并不一定能代表现实情况。 因为微博是年轻人的天下,用户要不就是未成年或未婚,要不就是刚结婚,并不属于有意愿生三胎的群体,我相信,三胎政策对好些家庭来说,还是有利的。 但是归根到底,只靠极穷和极富这两头,根本无法推动整体的出生率,也不利于优生优育和社会公平,关键,还是让“多生孩子”这个选项,变得更加实际和接地气一点,让普通人至少有选择的机会和勇气。 当年的二胎政策只火了一年,不知道这次,国家有多大的决心和行动力,又能不能将形势扭转过来了。 开放三孩,已经是改善人口问题最后的筹码了。 要是三孩不奏效,以后再来四孩、五孩甚至不限人数,那也只是文字游戏而已,没有用的。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