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投资 https://www.touzitop.com/ 在我国的西南大地上,有一座美丽的山城,它就是被誉为“中国雾都”的重庆。重庆虽地处西南,但它却拥有三千万人口,经济发展在我国名列前茅。 重庆设立于1997年,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,它却成为了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,又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点,还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。重庆也是继北京、上海之后的三大国家级中心城市之一,战略地位极其重要。 重庆夜景 短短的二十年,重庆就取得了如此傲人的成绩,这既要归功于勤劳的重庆人民,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建设美丽重庆;又要归功于国家做出的伟大战略抉择! 其实,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,重庆只是四川的一部分,它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。然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慧眼独具,他首先看到将重庆划分成直辖市,将会极大带动西南地区的大发展! 当邓小平同志提出这一构想后,竟然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与反对,他们都不认为重庆具有发展的潜力。但邓小平同志还是用自己的构想说服了大家,才取得了今天傲人的成绩! 邓小平 那么邓小平同志是出于哪些考虑而将四川与重庆分家的呢?在重庆被设为直辖市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呢?四川与重庆的分家必须要从三峡大坝的建设说起。 筹建三峡大坝 重庆位于我国的西南腹地,西面有广阔的四川大地,南部是多彩的贵州,东部有湖南湖北二省,北部是有浓厚历史底蕴的陕西。 作为长江平原与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,重庆具有十分重要的连接功能。而长江作为重庆的大动脉,它的稳定对重庆更是有着非凡的意义。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,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,流经我国十一个省级行政区,是我国南方人民的母亲河。然而多年以来,长江的水患也一直是人们头疼的对象。 长江 为了治理长江水患,从古至今,人们都想了很多办法。在1918年,孙中山先生率先提出在三峡修建大坝,并就此事发表了论文。只可惜鉴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技术条件,孙中山先生的想法没能实现。 然而长江的水灾问题一直令人头疼,根据统计,长江每过十年必发一次大水灾。建国后,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而言,一次水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,也是难以承受的起的。 国家从此开始筹划起长江水电站的建设,水电站对于治理水灾有着明显效果;而且它所带来的电力还能极大地带动经济发展;而且长江号称“黄金水道”,它的平稳会带动西部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交流,可谓至关重要。 三峡大坝 为了三峡工程,国家筹划了三十多年,毛主席对三峡的建设深表关切,更是写下了“更立西江石壁,高峡出平湖”,表达对三峡工程的美好展望。然而由于三峡工程难度高,建设时间长,再加上资金等种种原因,毛主席没能如愿看到大坝建成。 毛主席去世后,专家们并没有放弃对三峡地区的考察研究。经过多年考察后,专家认为在湖北宜昌上游河段的三峡地区正是绝佳位置。在选好位置后,专家们日夜不停,拿出了具体方案,上报给了党中央。 此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在审阅完方案后,他有些不放心,决定亲自来到湖北等长江沿岸地区,进行实地考察。然而考察过后,一个问题却萦绕在了邓小平同志心头。 规划“三峡省” 邓小平同志认为,三峡大坝的建设利国利民,是一件“功在千秋”的大好事。然而三峡工程建设影响了四川、湖北的广大地区,涉及到了沿岸多地的人民生活。一旦建设大坝,这些人该前往何处去呢? 邓小平 1984年,为了三峡地区移民的问题,邓小平在中南海专门召开了专项会议,研究讨论库区人民该往何处去这一议题。此会上达成的一致共识是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,筹备“三峡特别行政区”和三峡开发公司。 会后,中央有关部门又经过了一个月的协商,递交了《关于开展筹备三峡工程若干问题》的报告。这份报告指出“建立三峡特区的建制,成立特区人民政府,直属国务院领导,享受省、市(区)一级政府的待遇”。 国家由此决定建设“三峡特别行政区”,水利部又向国家提议,“特别行政区”稍有不妥,不如改名“三峡特区”,中央予以通过。 三峡省 当时的国务院副秘书长顾明知晓后,坦率地向上级反映道:“特区一词还是不妥,我们已经有深圳特区、珠海特区,他们的功能与作用和三峡地区完全不同,使用一个名字容易混淆。” 于是赵紫阳提议改名为“三峡行政区”,可是这个名字在我国《宪法》中找不到依据,最终经过了一波三折,中央才决定以“三峡省”为名,安置库区人民。 “三峡省”的基本设想是这样的:全省由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组成,省会在宜昌市,涵盖今天的重庆。 “三峡省”建成后,面积排全国第26位(仅高于宁夏和几个直辖市),人口排名24位,经济排名全国28位。当时的人们都说:“三峡省在块头上是最小的省,在经济上是最穷的省!” 三峡大坝 有了省的规划,就一定要有个省长,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后,决定让李伯宁同志担任。时年65岁的李伯宁是个拥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,他长期工作在祖国水利事业的一线,当他得此大任后,怕自己无法胜任,因而再三推辞。 李鹏同志亲自上门劝说,李伯宁这才同意出山,但他有个要求:“三峡省实在太穷了!除了宜昌,其他地方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!湖北方面也不愿意将经济较好的几个地方让出来,如果我上任,必须让湖北划过来几个富裕的县市带动经济。” 在得到中央肯定的答复后,李伯宁这才出山。他花了大半年考察了三峡省沿岸人民的生活,对那里穷苦的景象感到触目惊心,大受震撼的李伯宁自费拍摄了纪录片发给中央。 长江风光 三峡省的24个县,全部都是贫困县,百分之四十的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,县区非常多的群众房子都漏雨,以当时的四川省彭水县(今属重庆)为例,当地很多人年收入达不到80块。 李伯宁的纪录片引起巨大反响,中央立刻下拨专项资金,国家各部门积极配合,大量资金涌入该地区,似乎“三峡省”即将建立。然而,一份来自重庆的报告却让“三峡省”化为泡影,也让邓小平同志有了让重庆建设为省级单位的念头。 三峡省夭折与重庆直辖市构想 就在三峡省如火如荼的组建之时,重庆发送了一份报告。报告写道,重庆方面希望三峡库区的水深能达到180米。这份报告一出,不仅影响了中央,更决定了三峡省的命运。 为什么这180米如此重要呢?因为按照国家的构想,三峡水库水深是150米,需要转移的群众是130万;重庆方面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,只要180米,就能通过更大型的轮船,运送更多的货物带动内陆发展,这样长江将变成真正的黄金水道! 可是加深三十米,就意味着需要再多投入55个亿,更大面积被淹没,需要转移的群众将超过200万人!多出来的70万人可不是小数目,这需要国家再次研讨。 在重庆提出要求后,传来了越来越多的反对声。时年92岁的政协经济建设组组长孙越崎联合10多位政协元老联名发表《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》,反对建造三峡大坝;著名科学家周培源也说道三峡工程还要继续斟酌。 三峡大坝 在当时还未回归的香港,当地媒体也纷纷报道,声称三峡工程百害而无一利;美国所谓的科学家也声称:“美国都建造不好这种水坝,中国人怎么修建!” 美国人布拉光韦尔断言说“中国建设如此巨大的大坝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,毁坏文物古迹,造成巨大债务。” 邓小平同志肩上的压力倍增,他决定搁置“三峡省”的规划,给他点时间再做考虑。尴尬的是,各地已经派来了400多位干部来到宜昌,还拉拢了大量的投资。如今突然取消了建制,让他们无所适从,原单位回又回不去。 李伯宁也是将此情况反映给了党中央,并且说道:“三峡大坝应当越快越好!一场洪水带来的损失都大过修建费用,如果过几年再发大水,百姓们期盼的三峡大坝又没有建成,这不是显得我们失信了吗?” 李伯宁 但是此时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,三峡工程只能暂时搁置,邓小平同志内心也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:要不要把重庆划出来,建一个省级单位呢? 正好1985年的1月,邓小平在参加完大亚湾核电站的签字仪式后,他听取了李鹏对三峡工程所作的汇报,在汇报结束后,邓小平说道:“可以考虑把四川分为两个部分,一个以重庆为中心,一个以成都为中心。”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公开提出此建议,从此以后,重庆市单独划分出来被提上了日程。那么邓小平同志希望重庆单独分出来是出于了哪些考虑呢?这就不得不提当时重庆的发展了。 重庆得天独厚的优势 重庆地区从古至今,行政区划曾发生过多次变动,但总的来说,它一直都和四川捆绑在一起,并称“巴蜀之地”。“巴”即为重庆,“蜀”为成都,这两个名字还是被秦国捆绑起来,从那以后的多年,似乎重庆永久变为了四川的一部分。 到了民国时期,蒋介石放弃了南京后,为求自保而选择在重庆定都,他把重庆单独列了出来,并重新进行了整顿,今天的重庆版图就是在那时被定了下来,这也是重庆时隔千年后,再次与四川分成两部分。 由于重庆曾当过中华民国的旧都,因此城镇也从那时被建设起来。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利用重庆原有的基础设施,将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驻地驻扎在了重庆。而当时的负责人里面,就有邓小平。 六十年代后,重庆才又和四川重新合并,成为一个大省。也就是说,重庆与四川“分家”已有先例,未尝不可。 旧时四川地图 六十年代的重庆已经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,人口达到了400万,当时的成都人口还不如重庆的一半;经济总量上,重庆也稳居西南第一,并保持了多年。 从四川整体上看,在重庆分出去之前,四川是总面积排名第四,管辖县市最多的省;又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省,有1.1亿人,其中重庆就占了3000万。 由于重庆是四川最大的城市,因此国家给了许多投入,从“一五计划”开始,每年在重庆落地的项目不计其数,还是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,经济基础非常好。 另外重庆地处我国中西部的连接部分,在此建设一个中心城市可以很好地辐射到西部未开发的地区,作为一个枢纽,向西部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、商品,能极大地带动西部发展。 此外,由于此前四川省地处西部,资金、技术往往在重庆、成都这种大城市集结,造成经济发展不均衡,周边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十分落后。 而且四川体量庞大,事务繁多,管理起来多有不便。一旦重庆被划出来之后,可以提高四川当地的办事效率,裁撤掉一批不必要的职位,提高该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活力。 至于为何不将重庆升级为省,邓小平也做了几点解释:第一,变成省的话不利于管理,设置省级单位就会多一级管理;第二,只有设置成直辖市,才能凸显出重庆战略地位与功能的不同,更好地带动周边经济发展。 邓小平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,邓小平开始在多个讲话场合提到:“东西部差距现在不能进一步扩大了!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共同富裕,如果导致贫富两极分化,那我们的改革不能称作成功!我考虑在西部建设几个经济特区,把它们单独划分出来,以重庆、四川为例!” 他在此后的会议中还指出,重庆既处于长江经济带,又处于中西部开发的核心地带,作为交汇之地,应当重点建设,辐射带动周边经济。 此后,邓小平在他的理论中,加入了“沿海开发”、“长江开发”和“中西部开发”三大战略。邓小平理论日趋成熟,可见邓小平以预见性目光规划好了西部的未来,西部问题的关键就在重庆。 重庆市正式建立 在邓小平同志有了基本构想以后,重庆直辖市的建设也慢慢提上了日程。1992年南方谈话完成后,我国对三峡大坝质疑的声音逐渐减少,他们都钦佩邓小平同志的真知灼见。 邓小平 邓小平在说服各界人士后,终于决定开建三峡大坝。同年4月3日,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《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》。1994年12月14日,三峡工程正式动工。 然而三峡刚一动工,移民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。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,被迫转移,他们该往何处去呢?此时的中央早就有了一个答案:去重庆。 在三峡动工后的不久后,中央就开始派出多个指导小组来到了四川境内,实地考察重庆建立为直辖市的可行性和合理性,另外也要规划将那些县市区划入重庆范围内。 这年3月,李鹏同志亲自来到了四川,和当时的四川省长肖秧共同商议重庆直辖市的建制问题,四川方面表示全力配合重庆市的组建,并愿意接纳库区移民。 为了重庆成立直辖市,李鹏这一年多次来到了四川,与四川省委和重庆当地有关领导多次召开会议,经过了接近一年的讨论,终于定下了重庆的大致范围。 1995年的12月9日,四川拿出了最终方案上交给中央,正式申请将四川与重庆划分为二,新四川将有人口8000万人,重庆3000万人,重庆下辖的区县也已划分完毕。 此后的几个月,四川省长肖秧带着大大小小多个方案来到了北京,商讨重庆的具体行政规划,中央最终拿定了方案,并下发至各个常务委员手中,以免产生异议。 肖秧也拿着重要文件赶回四川,以免省内产生疑问。1996年9月,重庆市领导班子正式确立,只需等待来年的两会召开,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,审议通过后重庆直辖市就可以正式建立。 邓小平与李鹏 只可惜,邓小平同志一直期待的重庆直辖市,没能让他如愿。1997年的2月17日,邓小平同志因病不幸逝世。大多数的人可能只知道邓小平同志没能看到香港回归而感到遗憾,但其实他还有个遗憾,那正是重庆直辖市的建立。 1997年2月19日,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召开,国务院提交的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顺利通过,并决定提交即将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。3月14日,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,国务院提出的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获得通过。 中央对新成立的重庆直辖市,也做出了以下四个要求:一是要处理好“大重庆”与“小重庆”的关系,二是要处理好“新重庆”与“老重庆”的关系;三是要处理好新建与扩建改造老企业的关系;四是要处理好中央支持、各地支援与自力更生的关系。 此后,重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和当地政府的规划中变得越来越好,成为了西南部一颗佼佼的城市明星! 重庆的高速发展也印证了邓小平正确的理论,他能在当时先人一步看到重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得天独厚的优势,正是在他的设想下,重庆才从四川脱离出来,取得了今日的成功! 不得不说,正是重庆与四川的分离,才会让改革春风吹响了西南内陆,如果没有这一伟大创举,中国的发展还要慢许多年。不得不称赞邓小平同志的智慧,这种高瞻远瞩令人敬佩!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