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12点了,该午睡了。” “9点啦,该睡觉了。” “玩了一天,该睡觉了。” “躺下就睡吧,不要闹啊。” 图片来源:《我的小尾巴》 如果孩子不乖乖听话,各种问题就来了。 “你不睡觉的话,会长不高的。” “我就是不想睡嘛。” “快点睡,废话怎么那么多。” “不嘛。” “哎,你这孩子怎么这样。真是累死人了。要不我给你讲个故事吧。” 各位父母,稍微换位思考一下:我们这样要求真的合理吗? 经常听人说,孩子呀,就该多睡觉; 睡得早、睡得多,才长得高。 所以,一到“睡觉点”,为了让孩子乖乖睡觉,家长们可谓是各显神通。 有人双臂做摇篮,晃呀晃呀,嘴里喃喃自语:“睡吧,睡吧,我的小祖宗……” 可是呢,晃了大半天,一低头却发现熊孩子正眨巴着眼睛看着你。 有人善用哄睡神器,什么拍睡鱼啊、哄睡猫啊、电动摇篮啊,只有你想不到,没有网上买不到的;个个脑洞大开,让人啼笑皆非。 图片来源:《我的小尾巴》 有的娃,非得出门兜一圈才能睡着; 一到睡觉点,就被抱上婴儿车,出门溜达几圈,才能安然睡去,只要一进门,就秒醒。 “遛睡人”丝毫不敢怠慢,不管刮风下雨都得埋头推车。 还有的娃得哄睡两小时,讲故事讲到喉咙冒烟也是常事。 更别提,一到晚上就精神亢奋,不到12点绝不睡觉的娃了,简直让人欲哭无泪。 图片来源:《我的小尾巴》 父母们欲哭无泪,“omg,哄娃睡个觉怎么就那么难呢?” 要知道,睡觉也好,吃饭也好,都是生理性需求,存在一定的规律,而且人和人并不完全相同。 孩子,就应该多睡觉? 《睡眠革命》一书作者尼尔认为,八小时睡眠并不是从来就有的,而是电灯出现以后,人们慢慢形成的习惯。 有些人是早起型,有些人是晚睡型;有些人需要睡够10小时,但有些人只要睡4小时左右就够了。 相关研究显示,睡太多了,人会觉得更困,甚至头晕脑胀。长此以往,内在生物节奏还会被打乱,导致睡眠障碍。 图片来源:《我的小尾巴》 那么,对于孩子来说,真的就应该多睡觉吗?或者就像大多数家长担心的那样,孩子晚睡就长不高? 相关研究表明,“晚睡就长不高”这样的说法,其实毫无科学根据。 事实上,即便是晚睡,只要睡眠时间够了,生长发育也并不会受影响。 而且,生长素的分泌的确呈现波浪式规律,但这个高峰并不只在晚上,而是在深度睡眠时。 也就是说,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或睡眠时段更关键。一味要求孩子到点睡觉,睡够9小时10小时,并不一定对孩子好。 每个孩子都有他固有的生物钟和睡眠习惯。正常来说,只要身体健康,没有情绪困扰,孩子困了自然就会睡着。 强迫孩子睡觉或反复摇晃,会打乱他们的生物钟。更严重的后果是,孩子会忍不住怀疑自己的感受。 在儿童心理专家温尼科特看来,定时睡觉和定时把尿、喂奶一样,本质上都是无视孩子自主性的表现。 也许,有些孩子会被“驯化”得很好,让人带起来很省心,但他的自主性发展却被牺牲掉了。 而有些孩子,会因此变得很焦虑或恐惧。闹觉的孩子更是如此。也有些孩子,会下意识地反抗,即便很困了,也不睡。 但是,只要继续无视孩子的本能感受,像训练小狗一样训练孩子,他们必然会越来越不乖,因为他们是一个个拥有自主意识的个体。 图片来源:《我的小尾巴》 诚然,若孩子晚上不睡觉,总是大白天睡觉,对习惯于晚上睡觉的大人来说是一种折磨,的确挺闹心的。 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,大人就可以简单粗暴地规定孩子应该什么时候睡觉、一天必须睡够多少个小时。 为什么孩子不能乖乖睡觉? 孩子不乖乖睡觉背后的原因,一般来说,有以下3种: 1.他可能真的不困 比如,早上睡到10点才醒来,却让他在11点睡午觉;午睡到6、7点,却要求10点睡觉,就有点强人所难了。 再者,对孩子而言,若白天没玩够,不是很累,也不太会想睡觉。 2.他内心焦虑 尤其是比较小的孩子,若没有跟养育者(主要是妈妈)建立比较安全稳定的关系,总会担心若睡着了,妈妈就消失不见了。为了不让妈妈消失,就会强撑着不睡觉。 还有睡眠环境改变,比如孩子一直抱着的小熊没了; 还有生物钟被人为打乱,会琢磨不清到底该不该睡觉。或者总是睡得不踏实,一有点声音就醒来。这样的睡眠,哪怕一天10小时,也是不够的。 还有,家里若气氛很紧张,孩子也能够感受到。总之,孩子其实也和大人一样,会因为情绪问题无法入睡。 3.他身体不舒服 吃得太饱或不够,长牙、生病的时候,也会难以入睡。 所以,若孩子很难哄睡,或总是睡得不踏实,甚至在睡梦中哭泣或皱眉头,最好是去医院检查一下。 图片来源:《我的小尾巴》 总而言之,孩子不按大人期待的那样睡觉,并不一定是个问题。只有当他明显因为睡眠不足而精神萎靡不振、食欲不振或发育不良的时候,才成为一个问题。 怎么让孩子好好睡觉? 想必很多人都在网上看过保姆“喂孩子吃安眠药”、“将孩子摇晕”的新闻,看过的人,无不咬牙切齿。事实上,若我们无视孩子的睡眠规律,强迫他睡觉,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。 真正好的习惯,不该违背个人内在生物钟。 人的生物钟是由内在节律和外部环境(主要是光照)共同塑造的。 婴幼儿生物钟,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形成了。若妈妈怀孕的时候习惯于晚睡晚起,孩子一般也晚睡。 若妈妈睡眠很规律,孩子一般也会很规律。但是,出生后,外界环境也会一点点改变以及塑造他的作息习惯。 图片来源:《我的小尾巴》 比如,到了睡觉时间了,但房间又吵又亮,肚子又饿,就很难睡着。 一回两回没问题,经常这样生物钟就会被打乱。而且,因为睡眠不够,内分泌和情绪也会受到影响,从而陷入恶性循环。 那么,该怎么保护孩子的内在生物钟,让睡觉不再是个问题呢? 首先,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。 换位思考一下,即便是大人在闹哄哄、不舒服的地方也很难入睡。更何况天性敏感的婴幼儿呢? 图片来源:《我的小尾巴》 好的睡眠环境应该是能够让人彻底放松的。比如,床具要柔软、透气、干净,空气清新、流通性好,气温适宜,湿度适中,光线柔和,噪音少等等。 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对孩子而言,绝对安静反而不利于睡眠。 因为,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,周围并不是全然安静的,血液会流动,心脏会跳动。 有个朋友怀孕的时候爱打麻将,他的孩子出生后只有听到麻将声才能睡着。 所以,要去观察和尝试,看他习惯于怎样的声音。 其次,要尊重孩子固有的生物钟。 哄睡是没有问题的,但如果每次都要哄一两个小时,就该想到不必那么早上床。 否则的话,容易形成一种错觉,睡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。这会让大人和小孩都很困扰。 尤其是需要推出门或摇来晃去的情况,其实不是孩子需要这样才能睡着,而是大人无意识中让他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。 若习惯已经养成,刚开始调整时,他会吵闹。但是,只要温和地安抚他的情绪。再小的孩子,其实也是能够沟通的。 比如,给他放轻音乐或给他按摩,温柔地说话,让他放松下来。 图片来源:《我的小尾巴》 最后,建立一个规律的入睡模式。 若孩子必须不停摇晃或出门才能睡着,大人会觉得很累,孩子往往也睡得不够安稳。 完全可以换一种让大人感觉更轻松,而孩子也更舒服的方式。 试想一下,若孩子总是哄不睡,大人会有情绪。而这种情绪被孩子感受到了,又反过来让他焦虑不安。 孩子不安,就会忍不住哭闹。结果呢,大人和孩子都睡不好,都心情不好,形成恶性循环。 总之,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入睡模式。只是尽可能简单、温和、规律,让彼此都很舒服。 图片来源:《我的小尾巴》 比如说,希望孩子每天洗完澡就睡觉,就不要在他洗完澡后陪他玩。希望他10点睡觉,就该在这之前,将所有睡觉准备工作做好。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,养育孩子,要懂得感性地相处,理性地应对; 也就是,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个体独特性,不要机械化控制; 同时,也要注意适当引导和规范。 做到了这两点,孩子会健康长大,而大人也不会觉得太累。 参考书目: 1、温尼科特,《妈妈的心灵课》; 2、Mindell,Anightlybedtimeroutine:impactonsleepinyoungchildrenandmaternalmood. 3、MerceyLivingston,Howtogetyourbabyfallasleepfast,accordingtotwosleepexperts. -END- 策划:MT 作者:非也 编辑:雪梨 (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 币报道 http://www.jxyitongnian.cn/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