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天商贸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1965年,毛主席最后一次约谈彭德怀:或许真理在你那边

2022-03-12| 发布者: 信天商贸网| 查看: 144| 评论: 3|来源:互联网

摘要: 俗话说得好:不是冤家不聚头,别看某些人身居高位,实则也会如寻常人一般,与老伙计产生误会、叠加误会,久...
NBA资讯 http://zhiweijx.com

俗话说得好:不是冤家不聚头,别看某些人身居高位,实则也会如寻常人一般,与老伙计产生误会、叠加误会,久而久之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,直至背道而驰。

就像毛主席和彭德怀。世人皆以为他们的“恩怨”是从庐山会议开始的,其实并非如此。

那么,属于此两位的故事又是什么?

01,也曾赋诗寄将军:还君一句“唯我工农红军”

1935年的9月,正走在长征路上的红军队伍抵达巴西地区,遭遇张国焘分裂阴谋,幸而彭德怀坚决拥护党组织北上方针,秘密派遣11团到毛主席身边保护他和中央领导的安全,才顺利化解了此次危机。

9月17日,中央红军成功抢占腊子口,翻越岷山,于次日踏上哈达铺镇的地界。当天晚上,毛主席先后致电彭德怀,叮嘱他一定严管部队纪律,只准没收地主及反动派,并告诉他己方已占据哈达铺。

彭德怀收到信息后,又回复了一封申请电报,希望能把他手下的红3军团编入1军团,理由是部队长期作战,人员损失严重且物资供给困难,如此下去,干部战士必然“消耗”巨大,必须采取“保护”措施。

毛主席欣然同意。9月20日,赶至哈达铺的彭德怀与毛主席共同出席了中央政治常委会议,开始了一段和主席“朝夕相处”的时日。

他们二人配合默契,一同率领红军队伍突破回民区敌人封锁线,在6天后进入榜罗镇。正是在此,党中央确定了红军北上以陕北为主要基地、展开全国抗日运动的方针。

会后,彭德怀继续跟着毛主席带领队伍朝陕甘方向出发。他们连续突破西安、兰州等4条防线,越过大盘山,抵达环县。

10月19日,再度与彭德怀分开作战的毛主席致电提醒他:位于吴起镇和金汤镇之间的金佛坪有百余名地主武装势力驻扎,需派队伍剿灭,并让彭德怀在第二天亲自来吴起镇共商行动计划。

正当此时,一直尾随红军的马鸿宾兄弟及东北骑兵又追了上来。毛主席迅速召集彭德怀等负责人,共同研究如何抗敌。

有人建议把敌军引入苏区,探明情况后再决定打不打;有人则与毛主席持相同意见,认为红军疲惫,跟着红军“屁股后面”的敌人自然也疲惫,且吴起镇乃山区,根本不利于骑兵作战,若不能“趁对方病要对方命”,那岂不是太“傻”了。

众人议论纷纷后,一致决定必须抓住“有利条件”,向敌人开战。当天晚上及次日凌晨,几支队伍在彭德怀的指示下,悄悄潜入战地埋伏,静待敌军“投网”。

那天下午,敌军果然让开中路,顺着两山间的小路准备夹攻。未想,他们行至刘河湾附近时,遭到了一直等待在此地的红军1纵队伏击。

随后,敌将马培清迅速整顿残军,率余部逃到山梁休整。10月21日凌晨,登上平台山的毛主席再度强调一定要打好这一仗。

那日早上7点左右,双方队伍开始正面对决。战斗一直持续到9点左右,红军取得绝对胜利。

毛主席在观察战场时,曾笑道:“用步兵追击骑兵,可真是一大‘壮举’啊,少见、少见。”

经此一役,红军彻底割断“尾巴”,完成了战略大转移目标。毛主席对这个结果无比高兴,亲自赋诗一首,赠予此战总指挥彭德怀,夸赞他英勇无畏、所向披靡。

彭德怀收到诗词后,把最后一句“惟我彭大将军”改成“唯我工农红军”回赠毛主席。

后来,彭德怀在沙家店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,彻底粉碎了敌人想要在陕北歼灭中共军队的阴谋,毛主席再度将原诗送还彭德怀。

可以说,从二人相互赠诗的举动中,能清楚看到两人对彼此的认可和称赞,但偏偏,世事惯常喜欢捉弄人,两位同出自湖南的湘伢子,正如“钢”和“铁”,注定碰在一起“叮当”作响,无法安然共处。

02,重重误会无辩解:一钢一铁,碰到一起叮当响

两个人的首次误会与袁文才之死有关。彼时,袁文才和王佐共有800余带枪战士,同红5军的战斗力基本持平。

边界特委与他们因权力之争结下“恩怨”,想要消灭对方,遂趁着夜色找到彭德怀,对他说:“袁文才已经背叛革命,和反动民团勾结到一起啦!再不抢先动手诛灭袁王,恐怕边界党危矣!”

刚刚被吵醒的彭德怀大吃一惊,急忙询问详情。特委书记朱昌偕和常委王怀继续以恳切言辞声泪俱下地“控诉”袁王“罪行”。

彭德怀被他们的谎话骗住,再加上朱王两人紧急催促,故未经多思即派了2队士兵跟着他们一起去“诛灭”袁王。待到袁文才死讯传到井冈山,毛主席非常震惊。他一贯认为袁文才等人对红色基地的建造具有大功劳,怎就招来杀身之祸?

思及刚巧驻扎在附近的红5军,他便“顺理成章”将袁文才死因归结到了红4军首领彭德怀身上,认为彭德怀“坏”了革命大事。

当然,冲动、果断的彭德怀确实理应承担一定责任,毕竟没有他的许可,朱王的阴谋也不会顺利实现。

攻打赣州事件是毛彭两人第二次“误会”。那时,受到临时中央排挤的主席大权旁落,他的正确主张无人认可,以至于“王明左倾路线”日益壮大。

毛主席明白,红军长时间未能攻克赣州的责任主要在于临时中央的决策,但听从命令、担任此战前敌总指挥的彭德怀一样具有“王明左倾急先锋”的嫌疑,遂把彭德怀划入了“左倾冒险主义”拥护者的行列。

然而,他却忘记了,战术指挥方面的认知错误和缺陷和拥护“左倾”思想存在本质差别,彭德怀未必如他所想,愿意主动承担该任务。

第三次“误会”与林彪有关。遵义会议后,红军面临严峻形势,毛主席极力调动兵将4渡赤水,突破重重包围。

可林彪却不能理解毛主席的用意,私下向彭德怀吐槽“应由你来指挥”,彭德怀当即斥责他“休要胡言”。

挂了电话,左思右想的林彪依然“不得劲儿”,故写了一封相同意思的信件给中央军委,未料此信传到毛主席手中,由此牵连无辜的彭德怀。

第四次则同彭德怀过于心急,仓促组织百团大战,使我方损失惨重有关。毛主席觉得,彭德怀会有此举,大抵与他想要树立自身形象、提高自我威望有关,因而心生嫌隙。

第五次的“误会”发生在建国后,一贯和彭德怀拥有交情的高岗利欲熏心,暗中与饶漱石等人大肆攻击刘少奇等领导,惹来毛主席不满。偏偏彭德怀对此毫无察觉,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被高岗利用了。

直至7届4中全会前,方才察觉严重情况的他打算向中央汇报自己和高岗往来情况,又碍于繁忙事务一直拖到会议闭幕才完成,造成马后炮“假象”,被毛主席“解读”成相反性质。

由此可见,某些误会当真“无解”,因为身为国家高层的他们,根本不会和寻常人一样,能敞开心胸、肆无忌惮地谈论彼此事情,借机消除隔阂。

再加上权势干扰、人心莫测,从而令误会越积越多,最终形成注定“崩塌”的“大山”,摧毁双方关系。

03,背道而驰问真理:急转直下、不欢而散的最后一面

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,彭德怀给毛主席写的一封私人信件被改成意见书,印刷发放到党组织所有同志手中供他们翻阅,令彭德怀一下子站到了“风口浪尖”。

7月27日,毛主席在会议上公开斥责彭德怀的“不服气”,将那封信件归类为“战书”。脾气火爆的彭德怀立马站起来回“怼”,拉开一场“翻旧账”混战,亲手开启属于自己的命运转折。

1965年9月23日早7点,已经远离中央领导位置、入住吴家花园6年的彭德怀接到毛主席秘书的电话,说毛主席约他至中南海一叙。他压下心内震惊,如约抵达,与等在门口的主席轻声道好。

毛主席点点头,语气叹息地感慨:“你老了。”彭德怀苦笑。毛主席摇摇头,状似无奈续言:“你啊,几年不写信,一写便是8万字,可真是个犟脾气。”

他所说的“8万字”即是彭德怀在七千人大会后给毛主席写的、总结自己一生功过经历、对众人指责进行全面答辩的信件。彭德怀以为,自己此生皆不会得到反馈。

随即毛主席告诉彭德怀,他打算派遣彭德怀到西南区负责战略后方建设。彭德怀摇摇头,反说自己想为庐山会议的3条保证向毛主席讨个说法。

毛主席听了,点了点头回道:“我记得后两条,会议早成过去,如今看来,或许真理在你那边,对你……可能真的批评过度了。”

然而,让彭德怀无法理解的是,明明他和毛主席密谈5小时,“说开”了一切,且主席同样承认对他的看法理应“一分为二”,却又为什么会在他告辞前,突然变了神色?

这是彭德怀和毛主席之间此生所见最后一面,他对此事的所有辩解都随着他的故去而成为永远无法说出口的遗憾。

纵观毛主席和彭德怀的关系,会发现他们二人当真印证了一句俗话:越是身居高位者,越容易同旁人产生隔阂。

原本只要坦白的问题,偏偏因他们的地位、性格和考量堆积成了一生“无解”的“对立”局面,实在是太令人感慨万分了!



分享至:
| 收藏
收藏 分享 邀请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信天商贸网  

GMT+8, 2019-1-6 20:25 , Processed in 0.100947 second(s), 11 queries .

Powered by 信天商贸网 X1.0

© 2015-2020 信天商贸网 版权所有

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