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育新闻 http://blueandgreen.com.cn/ 监管层再度发出鼓励保险机构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呼声,但股债双杀市场中,险资面临着固定收益利率走低、权益市场波动大、非标投资受限等现实困境 文|《财经》记者丁艳 编辑|袁满 日前,监管层再度发出鼓励保险机构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呼声,但股债双杀市场中,险资却面临着可投资的优质资产不足的困境。 3月16日,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(下称“金融委”)提出鼓励长期资金入市。同日,银保监会党委书记、主席郭树清主持召开专题会议,要求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,引导保险机构将更多资金配置于权益类资产。 现实中,近两年险资对于权益类资产配置处于收缩状态,2021年险资年内举牌仅一次,今年以来险资还未有主动举牌动作。政策春风下,险企能否闻风而动? 从长期视角来看,险资入市是未来趋势,但亦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。多位险企投资人士指出,目前正在扩大权益方面的人员配置,加大策略、行业、个股等分支人员配置,为后续长期入市做准备。 “今年险资投资很难,预期收益率预计要比去年略低一些。”部分险资投资人士如是对《财经》记者表示。在疫情、地缘政治、政策等综合因素影响下,险资正面临“固定收益利率低”、“权益市场波动大”、“非标投资受限”、“股权投资难”等资产配置难题。 随着沪深300股息率和估值水平相对债券逐步出现吸引力、偿二代二期政策影响等,险资配置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调整。多位险企投资人士对《财经》记者表示,未来看好新能源板块投资机会。部分险资关注分红水平稳定且有优势的标的,比如银行股等,同时看好先进制造业、光伏、科技、双碳、电池、医药等板块投资机会。 “短期内稳经济增长领域,长期来看还是清洁能源,科技和消费里的部分赛道,国家和产业安全相关的赛道;好的领域前期炒太热,但行业的趋势不会变,只是短期的估值调整,拉长3年-5年看肯定还是赚盈利增长的钱。”一位中型财险公司投资经理如是对《财经》记者表示。 政策呼吁加大配置市场优质资产不足 3月16日,金融委明确提出,欢迎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。 同日,郭树清主持召开专题会议,要求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,引导保险机构将更多资金配置于权益类资产。支持保险公司通过直接投资、委托投资、公募基金等各种渠道,增加资本市场投资,特别是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。 从现实情况来看,近两年险资对于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处于收缩状态。据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1月末,险资配置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余额占比为12.38%,较去年同期占比13.44%进一步缩水。 同时,2021年,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3.23万亿元,占比12.70%,创下2019年以来的近3年新低。保险资金在2019年、2020年资金运用余额分别为18.53万亿元、21.68万亿元,占比分别为13.15%、13.76%。 而从去年以来,险资举牌进入低迷期,2021年险资年内仅举牌一次,且还取消了2例此前的举牌计划。而在2020年,险资举牌次数高达23次,创近五年来的新高。今年以来,险资还未有主动举牌动作。 “目前大部分机构对权益投资观点还是偏负面,但目前险资可投资的高收益非标类资产减少,债券收益率降低,只能被迫择权益资产作为补充。”一位头部资管公司资深投资人士对《财经》记者表示,待上证指数在3000-3100点之间,险资有可能进行投资。 从长期的视角来看,险资入市也是未来趋势,但也是随着市场环境逐步缓慢递增的过程。一位中型险企固定收益投资经理认为,未来保险公司必然要加大权益方面的投入,因为优质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已远远达不到负债端的要求。“如果部分保险机构亏损就减仓权益类资产,赚钱则加仓,这或许看得过于短期。” 几位险企投资业内人士亦提及,目前险资正在为后续长期入市做准备,后续应该会加大权益方面投资。同时,其也正在探索权益配置新方法和思路,但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。 具体在准备方面的工作,上述险企投资人士指出,目前部分险资也在扩大权益方面的人员配置,固定收益部门会专门配备看权益的研究员,权益部门也加大了策略、行业、个股这些分支的人员配置。亦有部分险企对于权益方面投资的准备,目前仍处于讨论之中,具体的方案还未出炉。 2020年10月10日,银保监会发布的《关于优化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提高了中小险企参与股票投资的成本,其要求保险机构直接投资股票,应设置独立的股票投资部门或团队,配备独立的股票投资经理、建立防火墙机制、拥有足够的股票投资场所。其中,股票投资规模不超过10亿元的,专职人员不少于12人,其中投资经理不少于3人,研究人员不少于5人。 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险资对于权益类资产方面的配置其实并未顶格。保险资管协会调研显示,近5年来,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,在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的占比保持在12%至14%。 而据银保监会发布的《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》显示,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350%以上,其权益类资产投资余额最高可达到上季末总资产的45%。如此,未来险资入市空间依然很大。 股债双杀、宽幅震荡收益预期下调 “固定收益利率低”、“权益市场波动大”、“非标投资受限”、“股权投资难”,一位险企资深投资人士道出了目前险资投资的困境。 “今年险资投资很难,预期收益率预计要比去年略低一些。”一位头部资管公司资深投资人士对《财经》记者坦言,主要是股债双杀格局下,险资在权益上地产方面未见起色;大宗商品、原材料价格仍在上涨推高通胀,俄乌冲突及国际关系前景仍不明朗;在固收方面,利率仍有上行预期,固收账户久期较短,转债、二级债基因股市下跌而拖累固收账户收益。 对于目前的市场行情,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坦言,金融委会议后,A股反弹已基本走完,接下来还将回归原来轨道,主要受实体经济较弱、疫情和周边市场带来通胀压力三方面影响,目前来看问题很难解决,没有足够的时间无法化解,今年整个市场环境难言乐观。“目前机构大多是短线操作,不敢长期操作,因为政策和大环境都存在巨大不稳定性。” 据保险资管协会公布的2022年保险资产管理业投资者信心调查结果显示,大部分保险机构对2022年A股市场比较谨慎、持中性态度;近五成保险机构认为2022年A股市场将呈现宽幅震荡形势。 上述调查指出,预计2022年上证综指有较大概率在3200点至4100点之间。2022年,保险机构最看好A股市场的沪深300,其次为科创板和中证500。 目前“调仓”、“规避风险”是当前险资操作的主要风向。据一位大型险企投资部负责人对《财经》记者指出,从今年3月开始,因为外资流出,险资为及时规避风险开始被迫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调整,主要调仓方向是具有稳健防御性、估值合理的板块,调配方式是卖出高风险资产,配入低风险类资产。 一家中型险企投资部负责人指出,“股票方面的投资,高风险更多针对的是中概股或者海外资产配置较多,A股目前并不存在显著的高风险资产,我们更多的是内部持仓结构的调整。” 同时,多位险资业内人士坦言,“目前市场环境下,险资很难减仓。”其指出,自今年3月份以来,因沪深300股息率和估值水平相对债券逐步出现了吸引力,部分险资已在进行加仓操作,不过这部分险资的加仓幅度并非5%、10%,都是比较缓慢的加仓。但每家险资情况不同,主要看标的估值水平是否合理,如果行业预期收益率下降,险资就会减弱加仓的力度。 海通策略指出,截至2022年2月15日,沪深300最近12个月股息率为2.04%,沪深300股息率/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0.73,2013年以来该比值的高点、低点、均值分别为0.96、0.42、0.71,当前处在历史上由高到低47%的分位。 (资料来源:海通证券研究所) 高股息策略,均衡配置 亿万险资后续调仓方向备受无数资本和投资者的关注,其目前主要看好哪些板块的投资价值? 上述头部险企投资部负责人表示,公司将继续高股息战略,选择分红水平稳定且有优势的标的,比如银行股等,同时看好新能源、先进制造业和光伏板块投资机会。对于二季度保险资金配置计划方面,其表示仍在探讨之中。目前因偿二代新规施行,行业普遍吃紧,所以难度更大,需要做好平衡收益和偿付能力之间的取舍。 一位头部险企资深投资人士指出,今年银行、地产、煤炭、钢铁、能源化工板块跌幅较少,受较大影响的是中下游制造业、消费等行业。虽然科技、能源、双碳、电池、医药等成长股波动很大,但仍然看好,同时关注疫情改善板块。 多位险企投资人士对《财经》记者表示看好新能源板块投资机会。一位中型险企固定收益投资经理则主要看好高景气、通胀受益、稳经济这三个方向,其指出,高景气包括光伏,风电中游,新能源电力运营商等;稳经济主要包括新基建、大金融;同时中游的困境反转也比较值得期待,包括现在估值很低的机械、建材等领域。 桂浩明认为,市场仍需信心提振,目前唯一能够保障的是历史品种,其有非常明显的复苏特征。同时看好受政策影响的新能源、新基建板块;其次看好抗疫有关品种和芯片板块。 据近期保险资管协会公布的2022年保险资产管理业投资者信心调查结果显示,保险机构认为中国货币政策调整、经济增速情况和A股估值变化是影响A股市场的主要因素,或将更加关注科技成长板块和消费板块的配置。 “在概念板块方面,高端技术制造业、碳达峰/碳中和、新能源、专精特新和新基建等概念板块将是保险机构关注的重点;在行业方面,保险机构看好电力设备、电子、国防军工、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等热门领域。”上述调查如是显示。 国寿安保基金指出,面对当前依然较为复杂的宏观环境,继续建议均衡配置策略,继续关注稳增长与技术革新两条重要主线,中长期行情仍以技术产业升级为主线,依然看好新能源、半导体等科技成长的配置型机会,短期主线偏向防御性和估值修复,寻找低估值且存在景气反转预期的相关板块,关注大金融以及基建地产产业链等稳增长交易性机会。 ![]() |